2004年: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菌生物学及抗病种质的创新与利用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7-09-29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简桂良,冯洁,邹亚飞,郑传临,盛明东,陈其煐,马存,石磊岩,孙文姬,文学,丁之铨
  • 起  止  时  间 :1983年1月—2003年6月
  • 获  奖  情  况 :200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1)研究提出我国棉花枯萎病菌由3、7、8号小种组成,其中7、8号是世界上首次报道,7号小种是我国的优势小种,为我国棉花抗枯萎病育种明确了对象,改进了技术,提高了育种效率。
  (2)建立了可区分棉花枯萎病菌不同小种和黄萎病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分子标记技术体系。获得了落叶型黄萎菌系独有的RAPD 特异条带OPB-19966和OPM-201691 ;筛选到两对AFLP引物E64/M53和E49/M65,分别扩增出433 bp和110 bp两条仅为黄萎病菌(V. dahliae)非落叶型菌系独有的特异条带,可区分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率先获得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基因组的探针PVD8-3,可区分棉花黄萎病菌的两个种 (V. albo-atrum和V. dahliae);获得的PVD8-5基因探针可区分弱致病力的新疆和田菌系、落叶型菌系VD8及强致病力的泾阳菌系。
  (3)利用病圃定向选择和杂交育种等技术先后培育出抗枯、黄萎病新品系(种质)86-4、86-6、BD18以及抗病虫优质新品系B203、X033等。其中,86-4最早引进到新疆枯萎病重病区种植,多年来先后推广400多万亩,新增产值8亿元以上。
  (4)最先明确我国北方出现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主要分布在冀、鲁、豫棉区的19个市县。
  鉴定委员会委员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是在多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技术路线合理,材料齐全,数据翔实,结论正确,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棉花抗病育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Baidu
sogou